English

抗美援朝研究简述

2000-10-27 来源:光明日报 ■刘国新 我有话说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抗美援朝作为学术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尽管如此,我们对50年代的有关研究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在那一段时间内所形成的几项成果,包括160万字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总结》、4卷本的《志愿军一日》等都起到记录历史,保存资料的作用。

80年代以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学术空气渐趋活跃。抗美援朝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些部门组织力量编写,学者个人可以开展研究,发表意见,陈述看法。研究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军史和战史,已扩展到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史。同时,历史资料解密和有关书籍的出版,也为抗美援朝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毛泽东军事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彭德怀自述》、《周恩来传》、《聂荣臻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等以及一批担任过志愿军高级职务的老同志回忆录的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少档案文献,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抗美援朝战争》(当代中国丛书)等著作也为研究抗美援朝史提供了必备的参考。

90年代初,俄国发表了当年参与朝鲜战争的前苏联外交人员和军事人员的回忆录和采访录。与此同时,俄国档案开始解密,其中包括斯大林与金日成、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苏联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它们在北京和平壤的代表之间的往来函电,这些资料的解密推动中国抗美援朝研究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中国出兵的决策原因及其过程的研究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例。研究表明,中国出兵朝鲜是被迫的,在战争爆发前,中国无意对朝鲜冲突进行干涉和参与。毛泽东曾几次提醒来华的朝鲜同志,不要发动进攻,如果爆发战争,应估计到帝国主义会干涉。专家学者对毛泽东在1950年“十一”过后的半个多月间4次下决心出兵的前后过程作了详细考察。第一次真正下决心出兵是在10月2日凌晨。10月8日,毛泽东第二次作出出兵决定,发布了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再次讨论出兵与否的利害关系。会议最后决定,即使暂时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在美军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不论有多大困难,也必须立即出兵援朝。这是毛泽东第三次下决心出兵朝鲜。10月18日,毛泽东又一次主持中央会议进行研究。最终毛泽东决断,再过几天敌人就进到鸭绿江了,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遂于当晚发电命令部队按预定计划入朝作战。这是毛泽东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定决心。对中国出兵决策过程的梳理,解答了许多模糊认识。首先,它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出兵朝鲜的决策不是苏联压力的产物,是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的决定。其曲折的过程,也证明不是哪个人头脑发热,而是中央反复研究的结果。其次,曾有学者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是在兵临鸭绿江时出兵,而不是在敌人打到朝鲜半岛的峰腰处最有利的时机出兵?上述出兵决策过程表明,中国根本没有选择的时间,志愿军是在“忍无可忍,等无可等的情况下”被迫出动的。

除此以外,在有些问题上学术界还形成了不同观点的争鸣。比如,关于同意停战谈判最佳时机问题。有人认为,二次战役后,“联合国军”被打回到三八线,美国放出和谈空气。接着,1951年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有美国赞成的解决朝鲜问题的五步方案。对中国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停战的有利时机。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国的条件是先停火后谈判,是缓兵之计,而且美国当局也没有真的要按照五个方案解决问题。在研究课题上,近几年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有人从朝鲜战争与战后其他局部战争的异同作研究;有人从国防战略转换的角度看朝鲜战争;有人专门对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进行比较;还有人论述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抗美援朝在共和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影响所及我们至今仍能感觉得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抗美援朝的研究还有许多可拓展的空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